就业创业指导

  • 如何优雅地向别人提问?

    来源:中国大学生在线     发布日期:2020-11-13     浏览量:

     从中学毕业以后,基本上就告别了人人都会给你答案的世界。

    但有意思的是,你也来到了一个“到处是答案,只等一个好问题”的世界。

    01

    经常有读者加我微信,给我留言,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在校大学生,或者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,诉说自己在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中遇到问题与苦恼,希望找我聊一聊。

    他们通常会发过来七八条文字信息,也有人喜欢用语音,一条条发过来,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,或者一句话、甚至几个字、几个字地发文字。

    搞了半天,也没把问题发过来,把我急得只好直接说:“请用手机便签一次性把你遇到的问题写清楚,然后发给我,我会在合适的时间回复。如果你的问题我遇到过,会和你谈谈我的思考;如果这一题我不会,也会告诉你。

    有意思的是,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得到这个回应后,很快行动起来,把自己的问题理清楚。到后来,大概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懒得去认真整理自己问题的前因后果,就没有后话了。

    有部分同学虽然答应了,但过了很久很久,我也没有收到他的问题。估计是很多人懒得花时间把自己遇到的问题用文字写清楚。

    很多人都希望最短时间提问,最快时间获得答案,而且是特别明确的答案,类似于考试时的ABCD一样。

    但遗憾的是,考试之外的答案,通常都是相对模糊的,在不同的阶段,不同的人身上,答案也是千姿百态的。

    逃避梳理问题、分析问题的做法,充分说明我们在提问时,缺失认真的思考,都是零散的碎片一点点积累在脑子里,想到哪里说哪里,而不是经过系统的梳理,把事情的前因后果、自己的个人背景及性格特点、这件事情的几个选择以及自己初步思考的结果都想清楚,或者写下来。

    其实,等你认真把问题写出来,你就大概知道去哪里找答案了。

    一个好问题,本身就藏着一半的答案。

    4.jpg


       


    02

    我特别喜欢那些能提出结构化问题的学生,也就是按照“我是谁、我遇到的问题是什么、我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什么、我的初步思考和想法是什么,以及您的建议是什么”这样思路去沟通的学生。

   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读到学生发来的超过1000字的咨询,看完问题,就像看完他们的人生故事一样。在这些背景和文字描述里,仿佛很容易抽离出他们问题的线索,不断逼近心中的答案。

    我无法回答所有读者的提问,因为水平不够。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读者找不到人咨询的时候,能找到一个可以说话的地方,能给读者一个小小的启发,就像是给他们一个手电筒一样,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寻找自己的答案,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。

    遇到那些认真写问题的学生,我会很高兴地写一篇文章回应他的问题。

    事实上,我的很多文章都是回答读者的提问。他们出题,我分享自己的经历,成功的或者失败的,期待他们能找到一点参考价值。

    会提问的学生,如果是用人单位碰到了,一定要抓住,将来肯定是个好苗子。



       


    03

    很多人提问,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背景。上来就问“老师,我应该专升本吗?”“我应该考研吗?”“我应该选择保研本校,还是报考985?”“和室友关系不好,怎么办?”“缺乏自律,怎么办?”……

    没有背景的提问,更像是寻求安慰。

    单独地寻求安慰也挺好。虽然他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并不强,可能也只不过是想找个人倾诉一下吧。可惜的是,我并不是一个值得倾诉的对象,这倒不是我不愿意,而是没有时间。

    有时候,微信上的学生好友会在上班时间发来一段段的聊天内容,我实在无暇顾及。

    回答吧,干扰我做事或者开会的节奏;不回答吧,会被认为“你变了,你不是耐心解答问题的老师吗?”

    特别是一段段的语音,我基本上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听。这样的学生少了一些换位思考的能力,他们不知道别人也许并不方便听语音,更没有时间一条条陪着自己唠嗑。

    事实上,你自己认真梳理问题,是为了方便别人全面了解你的困境,而这样做的问题,是方便别人更好地诊断你的问题。说到底,信息量越多,越能帮助别人了解你自己,帮助你自己。

    如果要寻找安慰,最好的办法是和朋友倾诉,或者从书本中找寻精神的力量。

    有些读者提问以后,还会经常和我保持沟通交流,分享他们下一阶段的际遇,我也很开心他们做出了靠谱的选择,并通过自己的努力,逐渐向自己的目标靠近。

    我从他们身上,也能汲取前进的能量。



       


    04

    我们向别人提问时,就一定会获得回应吗?

    不一定。因为别人没有责任和义务回答你的问题。

    我自己刚参加工作的时候,也经常向别人请教,包括通过微博、微信等渠道,咨询一些我眼中的牛人,回复的比例不超过30%,但我并不气馁,因为你同样一个问题,发给10个人,至少可以获得2个回复,而且回复的质量还不错,那剩余的8个人没有回复你,又有什么关系呢?你又不会损失什么。

    后来我也曾在网上付费咨询过一些问题,回答的速度和质量都让我很满意。付费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效率。如果你有很多人生难题,也可以试试一些付费平台。

    前几天有学生向我提问,我和他聊了一大会儿,帮他梳理了思路。他给我发了一个红包,我挺感动,毕竟能感受到他对我的时间(不一定是我的回答)的尊重。

    我告诉他,对于还在上学的同学来说,心意我领了,留着钱买两本书看看就好。我连公众号的赞赏功能都几乎不用了,更别提学生的红包了。要是以后你工作了赚钱了,还能记得我,再请我喝杯果汁就行了。

    曾经有同事告诉我,这样长期在线免费回答学生提问,是一件很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。

    他还很自豪地向我传授经验,自己是怎样在平时的工作中,把提问的大学生都打发和敷衍走的。

    我没有回答他,只是想起了一个小故事。

    暴风雨后,海边沙滩的浅水洼里,有许多被卷上岸来的小鱼。一个小男孩不停地捡起小鱼扔回大海,有人路过,劝他:“孩子,这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,你救不过来的。”

    “我知道。”小男孩回答。

    “那你为什么还在扔?谁在乎呢?”

    “这条小鱼在乎!”男孩儿一边回答,一边捡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,“这条在乎,还有这一条,这一条,这一条……”

    说实话,写这个公众号占据了我绝大多数的业余时间,也常常在想,是否应该关闭它,但每每想到这个故事,就忍不住想,也许某个读者还需要我吧。

    人生路漫漫,问题更是多多,如果能在行走的路上,多遇到一些愿意给我们答疑的人,也许会让我们少踩到一些路上的坑,让自己走得更顺利些吧。

    多少好答案,期待着一个好问题。


       

    PS:留个互动题目。

    去年我代表单位参加了几次的校园招聘会,在和求职的学生沟通时,我通常会在面谈结束,问一些应届的本科生、研究生一个问题:“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?”

    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微微一愣,因为完全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,然后尴尬的笑一笑说,自己没有问题。

    实际上在面试环节的时候,这是一个很有含金量的测试题。如果你现在被面试官问到这个问题,你会怎么回答?欢迎你留言写下自己的思考。